錯峰升級一周以來,無論是實測數據還是大家的實際感受都說明,早晚高峰的交通狀況確實改善明顯。前天,本報對這一現狀報道後,很多讀者通過本報96068新聞熱線和本報微信公眾號let's go來問,車子都到哪裡去了呢?難道只是限制了外地車的成效?外地車的占比有這麼大嗎?
  外地車限行的“貢獻率”或許還不是最主要的,記者調查採訪發現,大家出行方式的悄然改變,可能更能解釋“車子去哪了”這個疑問。
  高架早晚高峰減少了6%到10%的非浙A車
  中河上塘高架一線,是外地車進出城的主要通道,在錯峰限行升級前,早晚高峰,外地車隨處可見。住城北的葉先生說,外地車走高架比較集中,流量確實挺大的,以前每天早上上班堵在高架上,“我就在想,如果高峰時段,少了外地車,是不是會好走很多”?
  結果是顯而易見的。5月5日起,限行區早晚高峰及繞城內高架外地車禁行,車子在中河高架一下子好走起來了。葉先生說,以前老排在瓜山立交這裡,現在到登雲路上方也未必會排隊,車速有時甚至能開到60公里/小時,讓人有些不可思議。
  據介紹,5月5日當天,上塘中河高架車輛北向南尾部由瓜山立交移至大關路上口。南向北尾部由中興立交移至復興大橋橋南。而一周的數據顯示,北向南尾部日平均縮短約2.8公里,南向北尾部縮短約1.5公里。
  高架通行改善明顯,到底有多少外地車做出了貢獻?杭州交警表示,具體的量很難統計,但是他們通過卡口系統對非浙A的比例曾經做過測算——數據顯示,非浙A號牌小型客車占9.32%,其中平峰為11.95%,早晚高峰期間為6.57%;上塘高架(德勝互通至上石互通段)占13.05%,其中平峰為17.07%,早晚高峰為9.25%。
  如果我們做簡單的理解,就是中河上塘早晚高峰的流量,因為少了外地車,減少了6%到10%。
  公交出行人數增長,出行方式悄然改變
  如果說,外地車在高架一線表現比較集中的話,那麼在市區其他地面道路就沒有這麼明顯了。而實際的情況是,錯峰升級後,市區其他道路同樣出現了擁堵明顯緩解的跡象。據介紹,錯峰限行”區域擁堵里程平均從60公里減少至45公里,下降約25%。5月5日至5月9日,早高峰平均持續時間為63分鐘,縮短27分鐘;晚高峰為69分鐘,縮短21分鐘。
  如果把這些改變全歸功於外地車不見了,似乎有點說不通。那麼,道路好走還有其他什麼原因呢?或許,人們出行方式的改變,才是最主要的。陸小姐住打鐵關,上班在東坡路。她說,他們單位的上班時間是早上9點,以前限行時間到8點半,她掐著表出門,開車去單位,一般9點之前是能到單位了。可是現在不行了,錯峰升級,將限行時間延長了半小時,到9點結束,滅了她這個念頭。
  陸小姐說,錯峰升級措施出台後,她就開始研究從家裡去單位的出行工具。最終選擇,打鐵關坐地鐵到龍翔橋,到了後,就借公共自行車。“我發現現在公共自行車很搶手,有時還借不到,要走點路去單位,所以我現在8點20分出門,比以前提前了10分鐘。”
  陸小姐的車子尾號是3,不過昨天她也照樣沒開車上班。“開車停車也挺麻煩的,反倒有時覺得坐坐地鐵也挺好,所以時間趕得及,能不開就乾脆不開了。”早上的車子沒開出去,自然晚上下班車子也沒有到路上添堵了。
  人們出行方式悄然改變,或許並非只是個別現象。數據顯示,5月5日到9日期間,公交公司發放班次為9053,增加1127,按每班次平均運力100人次計算,增加運力11.2萬人次;地鐵1號線日均客流增加約1萬人次;5月5日至7日期間,公共自行車日均租用量比去年同期增加7萬多人次,且新增租車時間絕大多數在早晚高峰時段。交警表示,公共出行人數的增長,最能解釋的就是很多放棄了私家車出行。
  早晚高峰後二次高峰萎縮,未現車流明顯反彈
  很多人可能會問,早晚高峰一過,限行車都出來了,會不會有一撥明顯的車流反彈呢?
  車流比較集中的,自然還是中河上塘高架。據執勤民警說,以前早高峰過後,高架還是很忙,一直要到中午11點左右,流量才下去。現在高架繁忙差不多也要到11點,但是高峰過後,隊尾北面一般不會超過登雲路上方,南面不會超過秋濤路上方,而且流速也要比以前快很多。
  “高架也不過如此,就別說地面了。車流總體比較平穩,真的挺空的。”在交通指揮室負責直播的FM93交通之聲“路靈靈”開玩笑說,直播的時候,都沒東西好說了,再這樣下去,該失業了。
  杭州交警經過比較後給出的說法是,錯峰升級後,二次高峰萎縮。也就是說,早晚高峰過後的車流,也沒以前厲害了;分析認為,就是因為限行延長的半小時,讓很多被限車輛司機,考慮到上班時間問題,當天徹底放棄了開車。
  (原標題:早晚高峰,以前那麼多的車都去哪啦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s16fskkb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